台防务部门负责人妄谈“第一击”
发布时间:06-12 发布者:装甲铲史官 点击:0次
近期,台湾地区防务部门发布一段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显示台军F-16V使用“狙击手”吊舱,监视并跟踪拍摄我方参加环岛军演的歼-16D和轰-6K两型战机。这段短短数秒的黑白视频出自台军飞机视角,其中确实出现了类似上述两型飞机在空中飞行的身影,并且机身被白色的目标识别框稳稳套住。
■台防务部门发布的视频中轰-6K(上)和歼-16D(下)被锁定的画面。
基于这则视频,有台媒大肆渲染称,台军F-16V锁定了我方歼-16D和轰-6K,只需要扣下扳机,我方两型战机便可被轻松击落。更有甚者,有媒体叫嚣台军F-16V可以凭借“狙击手”吊舱的超强探测能力对我方隐身战机歼-20实施“静默击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狙击手吊舱”为何物?
台媒大肆吹嘘的“狙击手”吊舱是台湾地区花费巨资从美国购进的一款光电瞄准吊舱,用于搭配F-16战斗机。在谈及“狙击手”吊舱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光电瞄准吊舱。光电瞄准吊舱是指利用自身配备的红外及可见光传感器对目标进行成像探测的一种机载设备,能够在昼夜全天候条件下对目标进行快速搜索、识别、定位、照射,并引导制导武器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相比主动发射电磁波并依靠回波探测目标的机载主动雷达,光电瞄准吊舱主要捕捉目标的红外或可见光信号,不易被目标察觉,更具隐蔽性,正好与机载雷达形成互补。
■挂载于F-16战斗机进气道下颌右侧的“狙击手”吊舱。
台军F-16V战斗机可在挂载一具“狙击手”吊舱,这款设备由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全称为“狙击手先进瞄准吊舱”(Sniper Advanced Targeting Pod),长2.52米,直径0.3米,重202千克,吊舱内集成的传感器包括高分辨率前视红外传感器(FLIR,Forward Looking InfraRed)和可见光高清电视传感器(HDTV,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双模激光指示器、激光点跟踪器和激光标记器等,上述传感器共用1个直径127毫米的观测窗口,相比采用多窗口设计的吊舱更容易校准,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吊舱的直径。公开资料显示,“狙击手”吊舱的探测及跟踪距离可达160千米。
■置于轮式运输平台和支架上的“狙击手”吊舱。
台军公布视频中我方军机的影像就是由“狙击手”吊舱的核心部件第三代高分辨率中波前视红外(FLIR)设备采集而成的。这种前视红外设备基于512×640单元锑化铟凝视焦平面阵列,工作波段为3~5微米中波红外波段,背景噪声辐射小,利于远距离获取高清图像。“狙击手”吊舱可在驾驶舱显示屏上实时显示自动跟踪图像和激光指示目标,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与稳定技术相结合,确保了跟踪图像的清晰平稳,台湾防务部门发布的视频也显示出“狙击手”吊舱的图像跟踪过程堪称稳定。
■F-16战斗机挂载“狙击手”吊舱的效果图。
“狙击手”吊舱于2005年进入美军服役并大量出口盟友国家,有24个国家和地区装备了该型吊舱,可由F-15、F-16、“台风”、“鹞”、A-10、B-1B、B-52等多款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搭载。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空对空战斗,“狙击手”吊舱更侧重空对地战斗的运用,主要配合JDAM系列精确制导弹药,可针对多个移动或固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空空导弹的制导模式以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为主,“狙击手”吊舱的红外探测、激光指示和跟踪功能并不能直接用于空空导弹的引导。
■挂载“狙击手”吊舱的B-1B战略轰炸机,该型吊舱主要应用于对地攻击场景。
无法确定的“锁定”
针对台媒宣称的台军F-16V对我方歼-16D和轰-6K实施锁定,目前很多国内自媒体都反驳称台军吊舱只是进行了探测和跟踪,并非锁定。这个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界定“锁定”,如果“狙击手”吊舱在发现并跟踪目标的同时,也能引导机载空空导弹对目标展开打击,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锁定”目标。但是,关于这一细节台军方面守口如瓶,外界更是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美军对光电吊舱的应用实例一窥端倪。
■挂载于F-16战斗机进气道下颌右侧的“军团”吊舱。
2020年7月8日,美空军第85测试和评估中队的F-15C战斗机在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通过自身搭载的“军团”吊舱搜索和发现目标,并发射AIM-9X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对目标进行了打击。也就是说,美军“军团”吊舱在4年前已经被应用于战斗机的空对空杀伤链中。作为“军团”吊舱前代产品的“狙击手”吊舱在当前的空战模式中是否能够扮演类似角色,则可以参考2023年2月沸沸扬扬的中美高空气球事件中的美军操作。
■在2023年的中美高空气球事件中,F-22战斗机负责发射导弹击落气球。
在击落气球的作战过程中,美军共出动5架作战飞机:美国空军的2架F-22“猛禽”战斗机和2架F-15C“鹰”战斗机,以及美国海军的1架P-8A“海神”反潜巡逻机。2架F-22执行导弹发射任务,2架F-15C负责利用搭载的“狙击手”吊舱为F-22提供情报支援,记录战斗过程,以及对气球残骸坠落的海域进行标记,便于后续海军进行打捞作业。
■挂载“狙击手”吊舱的F-15C战斗机,在击落气球的过程中为F-22提供目标指示。
战机升空后,2架F-15C使用机载的“狙击手”吊舱远程发现并识别目标,进而接近至气球下方实施近距离跟踪。在F-15C和美国空军东部防空区地面指挥所的共同导引下,F-22抵近至8千米处对目标发射了AIM-9X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将气球击落,残骸坠于海中。总结起来就是,“狙击手”吊舱在美国战斗机空战的“传感器-射手”杀伤链中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发挥了提前发现并跟踪目标的作用,虽然不能直接引导AIM-9X这种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但就整个作战流程而言,也可以称之为“锁定”。
■美军现役主力近距格斗弹AIM-9X 空空导弹。
难以实现的“静默击杀”
参照美军的实际运用案例,我们姑且认可台军F-16V可以“锁定”我方战机,那么是否能够像台媒宣称的那样,可以对包括歼-20在内的我方战机实施“静默击杀”吗?
所谓“静默击杀”,是指我方歼-20、歼-16等战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率先被台军F-16V战斗机锁定并重创或是击落,但这种说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战中都难以实现。暂且不谈如何“击杀”,不具备隐身能力的台军F-16V如何在升空后保持“静默”?它如何能够躲避歼-20隐身战斗机或是空警-200/500预警机的侦测?如果升空即被我方战机发现,还妄谈什么“静默”,更遑论“击杀”了。
■解放军空军装备的空警500预警机,一旦台海战事爆发,解放军必然利用各种手段对台军活动进行全方位监控。
再退一步说,假使因为变化莫测的战场环境,台军F-16V侥幸没有被我方及时发现,其搭载的“狙击手”吊舱在远距离上发现了我方战机又如何呢?从台军视频中的我军机影像来看,目标轮廓有一圈亮边,属于远距拍摄时长焦端的“边缘衍射”效应,据此判断当时F-16V距离我军机在100千米以上。这一距离已经远远超过AIM-9X近距格斗弹的射程,所以F-16V如果仅装备AIM-9X,就算成功实现“静默”状态,也难以实现“击杀”,因为AIM-9X鞭长莫及。
当然,F-16V的空战武器配置肯定包含AIM-120中距空空导弹,可以应对100千米距离上的超视距空战,而且美军也有使用吊舱引导AIM-120中距弹击落靶机的案例。2021年8月5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埃格林空军基地上空,第 85 测试与评估中队的1架F-15C“鹰”式战斗机使用“军团”吊舱进行瞄准,随后发射AIM-120导弹击落了1架QF-16 全尺寸靶机。
■利用退役F-16机体改装的QF-16无人靶机,被美军用于空战武器测试。
具体来说,在这次测试中AIM-120命中靶机是“军团”吊舱和F-15C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AN/APG-63V3,AESA)配合引导的结果。“军团”吊舱在机载雷达无需开机的情况下“静默”探测目标,一旦确认目标的方位和高度,AESA雷达就可以开启并尝试用非常强大且聚焦的雷达波束照射目标,为飞行中的AIM-120提供从“军团”吊舱实时获取的目标遥测信息,从而实现制导。同时,“军团”吊舱可以帮助维持跟踪并为AESA雷达提供识别。F-16V搭载的“狙击手”吊舱实际上也完全具备与“军团”吊舱相近的功能。此外,目标信息也可以通过战场数据链与其他平台共享,从而实现A射B导模式。
■歼-20的隐身设计主要针对雷达探测,但对于可见光和红外探测并不隐身,理论上存在被“狙击手”吊舱发现的可能。
这样说来,“狙击手”吊舱的确使F-16V在理论上具备“静默侦知”歼-16D乃至歼-20的可能性,但是所谓“静默击杀”却很难实现,因为发射中距弹的过程根本不能静默,依然需要机载雷达开机引导,自然也就谈不上神不知鬼不觉。因此再看台媒抛出的“静默击杀”,更像是一种过度炒作,而非是基于现实的合理推导。
结语
相比站不住脚的“静默击杀”,台媒给出的“锁定”一说,更值得我军警觉,因为美制“狙击手”吊舱确实具备引导精确制导武器对目标进行打击的能力。考虑到美国对台海方向的高度重视,不遗余力地武装台湾,明里暗里地支持台独分子以武拒统,不排除后续会向台湾地区提供性能更先进的机载吊舱,甚至直接为台军提供战场情报支持。总之,我方需要早做准备,慎重应对。
■F-16V是台空军对抗解放军的主力王牌,从战术上必须加以重视。
本文标签:
上一篇:
杨幂工作室 草台班子
下一篇:
皇马球迷辱华事件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