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轻捏布中漫步恰似画笔
蜡花低眉在收藏生命的点滴
溪边蓝花是先人开出的奇迹
不必磨砚铺纸却在却在描绘悲喜
不是古今诗词一样一样如歌似泣
不是姹紫嫣红却令却令粉黛无意
不用竹册长卷记载记载着千万里
吊脚楼台晒出秘密
只等你来表露琴意
箱里珍藏青涩嫁衣
是你双眼间飞鸟图集
铜鼓声起是不是你
翩舞裙飞只因有你
在那遥远的山村里
遗忘的记忆都变清晰
——《蜡染歌》
蜡染,古称“蜡缬”,一种古老染色术,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据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苗家人就掌握了蜡染技术,除用于上衣、长裙、围裙等外,还用于床单、包片等生活用品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符号,延续至今。
在贵州的很多苗族地区,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蜡染的美好传说。相传,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某日在花丛中昏昏入睡。梦见一个五彩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里,园中长满了各式各色的奇花异草,姑娘在花园中看的入迷,连蜜蜂爬满了衣裙都不知晓,等她一觉醒来,低头一看,花丛中的蜜蜂刚刚飞走,她的衣裙上留下的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换下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染,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动,立即又找来蜂蜡加热,蜡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图案,再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化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更多的各式各样的白花,姑娘高兴地唱起了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奇遇,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蜡染的技艺。从此,蜡染技术也就在苗家流传开来了。
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