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我有多难杀
发布时间:06-26 发布者:Jerry读书 点击:0次
那些刻意的逃避,群体中的沉默,暂时性的沉迷网络世界其实不是自我的沉沦,而是内心的那个自己设置的自我保护的屏障来“逃避”这个他认为可能会让自己受到伤害的世界。
曾经的我,胆小内向,讨好他人,不敢表达自己,从而错失了很多机会,并且生活在自我的小世界中。
小时候,即便我成绩很好,但还是很害怕和老师的单独碰面,甚至远远见到老师,都会“绕道而行”。后来因为父母工作原因转学到异地,甚至都会假装自己适应得很好,表现的就像自己昨天和前天也来上课一样。
那个时候,是麦当劳在国内刚兴起的时候,我那小小的虚荣心甚至会跟私立贵族学校的同学说,啊,这个东西我已经吃了很多了。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那时我家只有爸爸一人在工作,我之所以在这所贵族学校,只是因为SARS病毒肆虐,暂时的借读。
后来慢慢长大了,慢慢对这种“怕受伤害”的心理有了觉察,并且知道原来在心理学上有这么一种人格类型--“回避型人格”, 即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并且情感需求度低为特征的一类人。
其实这类人渴望被认可,渴望爱,但同时内心那个敏感的“小我”又在不断的堆砌自我防卫的城墙,因此会常常发现自己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度的连结。一旦发现有任何会伤害内心“小我”的迹象,便会带上面具,去讨好别人,亦或者是”逃避“,畏首畏尾。
但是这种逃避只是短暂的,因为无论如何逃避了他人的嘲笑或者冷漠,但这类人始终无法甩开自我内心的否定,那种是不是冒出来的无力感,自我厌恶等负面情绪。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及生活背景,那么我们要做的是学会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会向内寻找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也好,还是外界给到的反馈也好,学着接受的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内核不被动摇,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独立个体“。
日本作家冈田尊司在《把不安当作朋友》中说道”越是想要逃避麻烦,越是逃避不了,反倒是通过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原本感觉麻烦的事,觉得不再麻烦,各种机会也会随之而来了。“
每天改变一点点,时间的力量会让我们看到质的变化。
本文标签:
上一篇:
落雨声滴答滴滴
下一篇:
二次元演我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