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哥哥被妈妈骂
发布时间:06-29 发布者:儿童注意力关爱组织 点击:0次
前几天,看到一个父子三人对话的短视频,获得了20万的高赞。
事件起因是因为哥哥作业没做好,被妈妈说了,两兄弟一致认为妈妈态度不好,是妈妈有错在先,和爸爸进行理论。
而爸爸在了解了前因后果后,认为:
“你因为自己作业没做好,妈妈才会对你态度不好,就好比员工与上司,员工连最基本的任务都完成不了,最基本的态度都没有,人家凭什么给你好态度,尊重是相互的。”
“而且妈妈一开始态度是很好的,就是因为你们一直在闹,才惹妈妈态度稍微强硬了点,这事是你们做错了,男人有错就要认。”
哥哥眼看就要败下阵来了,立马就把弟弟推到前面:
“那弟弟今天很乖那为啥也被妈妈骂?”
爸爸继续摆事实、讲道理,跟孩子一起一条一条分析原因,直到把弟弟说服。
但弟弟仍然不甘心,开始上升到教育方式的问题、性别平等、大人小孩平等的问题。
爸爸也没在慌的,告诉他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的区别,要懂得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辩论到最后,两个孩子认错认得心服口服。
看完整个视频,我竟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面对问题孩子头脑清晰、思维逻辑在线、口才很棒,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其实也不无道理。
爸爸从始至终都语气平和,不废话,不啰嗦,就事论事讲道理,堪称教科书式的正面管教。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妈妈保持统一战线,甚至也算给孩子上了另外一课,教导孩子要尊重妈妈、爱护妻子,多包容女生。
比起妈妈生气发脾气式的管教方式,爸爸这种以理服人的教育方式显然更管用。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更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有位父亲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日常,但想回答得完美,却很难。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父亲不是仗着家长的权威给孩子说一通,就是糊弄了事,然后继续抽烟叹气抱怨孩子的叛逆不听话。
很少有家长会从自身出发,反省自己需不需要以身作则先戒烟。
而最有效,最能让孩子服气的答案,却恰恰出自这些反思后做出改变的家长。
南开大学校长张柏苓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有一次,他看到有个学生的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学生戒烟,结果被学生反问:
“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听后心生惭愧,将自己所有的香烟当众销毁,并折断了自己多年的烟杆,然后对学生说:
“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
自此之后,他真的再也没有吸过烟了。
育人先育己,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的以身作则,永远比任何口号更能引领孩子成长。
在上文那位父亲的提问下,还有这样一个高赞回答:
说的是一位父亲,孩子上初二,语文和理科成绩都不理想,找到他问他读书有没有用。
这位网友回答说:“有用,但你得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
后来这位父亲进行了反思,立马停止了周末加班,一到周末就和孩子在自习室待着,一边陪孩子学习,一边在自习室干活。
孩子看名著,父亲看建造师的教材。
一年后孩子如愿考上重点高中,父亲也考完了一建。
周末两天赚到的160元,顺便还能带着孩子外出吃顿烧烤。
相信这位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肯定给孩子讲过不少好好学习的道理,但以身教为前提的言传却不足够让人记在心里,落到行动上。
道理是好道理,但如果光会说,也白搭。
自己一下班回家就玩手机,却要求孩子放学回家专注学习,少玩手机;
自己每天因为抽烟每天和妻子吵得天翻地覆,却要求孩子戒烟,知错就改;
自己晚睡晚起成习惯,却要求孩子每天早睡早起。
即使道理再好,说得再正确,连自己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也不够有说服力。
言传身教其实是一体的,就好比小时候教孩子刷牙,一边讲解一边做示范,才是最高效的。
本文标签:
上一篇:
猫猫:你怎么搞偷袭啊
下一篇:
布伦森哈利伯顿WWE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