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车司机称客户有要求才会洗
发布时间:07-09 发布者:每日文新 点击:0次
自从新京报记者曝光了油罐车不洗罐混装食用油的现象之后,该事件就受到了大家的持续关注。所谓“一激石起千层浪”,现象的曝光就像一块石子,而现在真的是激起了千层浪,各种毁三观的消息纷至沓来!
事件详情
相关记者在收到知情人士的消息后,就开始着手调查油罐车不洗罐混装食用油的现象,在整个过程中记者看到的,了解到的可谓是触目惊心。
记者在连续观察同一辆油罐车数日之后,亲眼目睹该车在卸完煤制油之后就开进了粮油企业的厂区装满了一车大豆油驶出,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一整个过程中该车的油罐都没做清洗。
而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记者在和罐车司机的沟通中了解到,这种可食用液体和化工类液体罐车混用已经成为常态。更加让人惊讶的是,整个行业乱象频生。
在换装食用油的过程中,不仅罐车司机为省四五百块不自觉遵守洗罐的要求,甚至油企监管也是打马虎眼,不下罐检查,不确定是否符合运输食用油标准,所谓的监管形同虚设。
事情经过曝光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涉事的几家油企也做出了回应。中储粮表示自7月5日开始将深入开展排查工作,一旦发现有运输单位或承运车辆违反了相关规定,将立刻终止合作,并加入“黑名单”。而对于违反规定的下属企业和员工,则严肃处理。
目前中储粮的食用油被发现已经下架了,猜想可能和此次的混装事件有关系。
汇福粮油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涉事的罐车不属于他们单位,是购油的客户自己派过来的,而这些被拉走的油去向并不清楚,可能会以各种形式流入市场,而他们汇福自己成品的灌装油没有问题。
两家油企的回答虽然让人失望,却并不令人意外。这样的回复好像成为了一种套路,只要出现了舆情,涉事方都会第一时间进行自我洗白,大家的信任感正是在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下流失的。
然而这件事躲是躲不过去的,不是说终止了合作,处理了员工就能解决的。相信这件事的调查形式不会止步于企业自查,最终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罐车投毒”早已存在,多家企业遭受牵连
此前罐车有提过这种混装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业界正常现象,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种现象的存在竟然有近10年之久了。
一位媒体人透露,这种混装的现象早在9年前就被曝出,只是当时并没有掀起什么风浪。在2015年《真相大调查》节目的记者就曾收到过此类消息,消息称在湖南岳阳、永州等地出现罐装车在卸完化学品之后,返回途中顺路拉货物,而所谓的货物就是食用油!
这消息一出,无异于平地惊雷,此种变相“投毒”事件竟然存在我们身边9年之久。而且根据此前这件事情的消息,虽然当时有部门介入处理了,但是清理的并不干净。从而导致了该现象一直存在,那么这期间有多少油被污染了?多少油上了餐桌?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果没有此次新京报记者的曝出,估计此现象仍然得不到重视。然而在这9年的时间里面,其实很多是有迹可循的,早在2017年的时候,老干妈和海天的相关产品就被检测出矿物油超欧盟标准
当时这件事并没有查出原因,虽然风波不小,但是只以为是竞争对手的故意抹黑,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然而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水落石出了,这些所谓的矿物油超标,很可能就是这些企业所用的油在罐车运输的时候被污染了。
混装现象为什么一直存在?问题油流往何处?有哪些危害?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运输食用油需要专用容器,其他类型容器不允许掺杂运输。而且运输食品的容器必须要满足安全、无害、清洁的标准,也不能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这么说来,司机口中的混装是业界公开的秘密,一直都是一种不合法的行为。
既然这种行为不合法,业界也都清楚。那为什么就一直存在呢?其实原因不在单方面,而是层层环节的失守。
此前有司机透露,刚开始罐车确实只运食用油,可是随着罐车数量的增加,他们的竞争就变大了,相应的他们的运输费用就降了。司机们为了增加收入,就逐渐的开始混装其他产品。包含:工业废水、废机油、煤制油等。
司机的问题是一方面,油企在监管上打马虎眼,验罐不严格,甚至不验罐,也是导致乱象频生的原因。
问题油出现之后,又流往何处?汇福粮油在回应的时候提到油是客户派车自提,而根据他们此前推文中发现他们客户很多是做餐饮供应链生意的,也就是说问题油的流向很杂,很难彻底监管。
而这些问题油又会对人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呢?煤制油中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对身体有害,长期食用有中毒风险。还可能会对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产生影响。
媒体锐评
此事件一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谴责。央媒对此事评价道:这样的草台班子会要了消费者的命!
“草台班子”一词,意思是水平不高的团体。央媒用这一词直接质疑了这些油企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指出他们这样的行为是在拿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开玩笑。
人民日报提出了质疑:油罐混用,怎敢成为公开秘密?“怎敢”一词加上质问的语气,尽显震惊。
确实,这种不合法的现象,竟然成为了一种公开的秘密,并且没人对此发声,真是叫人难以置信!
写在最后
油罐混装,一方面原因是司机追逐利益,另一方面是油企把关不严。又导致此现象存在近十年之久。目前,涉事的油企有“亡羊补牢”的,有“自我洗白”的,想蒙混过关或许已经不太可能了,躲是躲不过去的,相信调查也不会止步于他们的自查。
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从来都不允许马虎,而在这其中做手脚,不作为的人,最后的结果都将是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对于此事,大家怎么认为?
文中资料来源:《第一财经》《鸡西网》等官方账号,图片取源于网络
本文标签:
上一篇:
有些暗恋也太抽象了
下一篇:
于文文原生家庭造就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