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都灵为高考生加油
发布时间:06-05 发布者:用户1037526792678029 点击:0次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松了一口气。在高考的备战大军中,有彻夜奋战的学子们,更有站在孩子身后不远处,充满担心和关切的家长们。也许,家长们内心承担的更多。
当孩子开始展翅飞翔、渐行渐远的时候,父母最心酸的,莫过于听到孩子说:“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以后的路,请让我自己走下去。”
陈都灵在一期节目中,给妈妈写了一封信:
“这么久以来,一直没有写信给妈妈。大家都说人生需要仪式感,那我就肉麻一次。我知道当我最终选择将演员作为我一生的职业的时候,你是非常担心的。因为我选择的是一条,你给我规划的完全不一样的道路,一个你完全不了解、担心没有办法帮助我的路。很多人会质疑我,我也会质疑我自己。也许理想是一生的追求,不会在一时见分晓,我愿意做一个长跑选手。我需要沿途有你给我递水、为我加油。但我希望,其实是你在终点迎接我、拥抱我。我不希望你特别辛苦的在这条路上陪我奔跑。我希望你可以放手,给我更多自由。就算摔跤了或者绕弯路了,那也是我人生路上必须经历的成长。”
《左耳》后的陈都灵,开始正式进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各种通告和拍摄。妈妈担心她的起居,跟着进了剧组。但每当陈都灵拍摄至凌晨收工后回到住处,总是看到妈妈疲惫地等着她,只为给女儿送上热乎乎的汤水。
陈都灵说:“我不希望每天通宵工作,拍到很晚回来,妈妈还是醒着的。我知道她只是为了跟我有多点相处的时间,但我真的希望妈妈能有自己的生活。我很爱她。”
父母与孩子最好的结局,就是和解并独立地存在着。
父母需要付出的,是爱与陪伴。但是这种陪伴,并非形影相随。教育并非代替他行走,父母完全不必奉献自我,更无需寸步不离。相较于“影子般”的伴随,成为彼此病态的共同体,孩子更需要的是懂界限、知进退、不急不躁、学会放手的父母。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生命的年轮一年年扩展,父母需要意识到,每一圈年轮都意味着孩子在不同年龄段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父母在某个特定阶段凸显特定角色。
0-6岁:“照顾者”。根据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这一阶段孩子的视角,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逐渐树立对“我”的认知,但对于他人的立场、感情缺乏相应的感受。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陪伴和照顾,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识,长大后就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这个阶段是孩子学习爱、感受爱的最重要阶段。
6岁-12岁:父母扮演“规范者”的意义逐渐加重。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接触家庭以外的朋友和社区、学校活动。在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及时给孩子在各种场合树立行为规范,帮助他们适应的社会生活。不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掌握好尺度,以免因过于严厉使孩子产生畏难心理。
13岁-18岁:“战士兼保护者”成为父母需要转化的角色。孩子开始经历青春期,在这个阶段,新的自我虽然觉醒,但尚未完全形成,常常出现逆反心理和对抗性行为。这时,父母一方面要与孩子站在一起,充分体会他(她)的心理,帮助他们面对那些难以独自承担的青春期风暴,另一方面则要协助他们对抗外部可能带来的伤害。
成年期:这一阶段的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白岩松有句话说的好:“我只是你的观众,而不是你人生的编剧。”当父母和孩子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格时,父母只需要做一个睿智的倾听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但不必事事提供答案,或者坦诚地同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甚至暴露自己脆弱、失败的一面。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但这种陪伴不能成为“影子”般的捆绑。做父母是一辈子要学习的功课。
人们总说孩子像一张白纸,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身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大肆泼墨,而恰恰是给孩子多一些留白,让他们自由发挥。在人生的留白里,没有你的思想、你的意志、你的过分干预,却又在不经意间让孩子知道怎样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
其实“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
本文标签:
上一篇:
粽子江湖之你们别打了
下一篇:
唐艺昕接女儿放学